2019年中國理財市場怎么樣?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如何?(2)
2020-07-28 15:53 互聯網
凈值型理財產品
收益波動或成常態
近幾個月,受債券收益率變動等因素的影響,部分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定期開放式的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受到沖擊,凈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年報》顯示,2019年年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18.27萬億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8.06%。從投向來看,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含同業存單,下同)及貨幣市場工具的余額占全部投資余額的71.75%。其中,債券資產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近六成,即59.72%。
透過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銀行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而債券屬于利率產品,任何影響到利率變化的因素都影響到債券市場的行情變化。債券市場行情變化反映了債券的真實價值和收益的穩定情況,同時,受此影響,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也在所難免。
《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將“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作為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一個重要前提。“買者自負”體現的是投資者投資理念的成熟程度;而“賣者有責”則檢測一個經營機構是否做到勤勉盡責。這一規定打破了長期以來由于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為主流,投資者普遍對銀行理財產品“剛兌、保本”的預期。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波動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資管新規實施兩年多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已經取得進展。”工銀理財研究部主管趙柏功認為,未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化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最主要的產品形態,產品凈值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波動會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常態”,從而真實客觀地反映投資標的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趙柏功同時認為,凈值化背景下,“賣者有責”意味著銀行負有更大的責任。銀行理財要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專業化的投研實力、更加完善的產品體系和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全力提高銀行理財產品凈值穩定性,保護投資者收益。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伴隨著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深入推進,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后,銀行理財大概率會全面凈值化,未來理財產品凈值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波動必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