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莊家吸籌、炒作、出貨的角度講,不把新股動態市盈率炒到至少翻倍于發行市盈率的價位,哪來的獲利空間? 因此,我們認為,要使股市真正發展成為一個成熟市場,監管層應該重視滬深股“新生兒”的發行市盈率、溢價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并從制度設置上加以嚴格控制。正如當前國家打壓房地產泡沫,是為了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新股的高溢價發行也是其中一個最需要擠壓的泡沫。
隨著新股上市的高溢價發行,在首日交易中,個別投資者為追逐投機利潤,采用虛假申報、大筆集中申報、連續申報、高價申報、或頻繁撤銷申報等方式引起股價大幅異常波動,孰不知此種行為已經涉嫌違規。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統計數據顯示,新股上市首日買入者主要是個人,中小投資者的盲目追漲是“炒新”的最大風險。其實盲目追漲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典型的“博傻”行為:在股價不斷攀升時,仍相信將來會有人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手中接過“燙山芋”,但最終的結果是“犧牲”了自己。這種盲目追漲的“博傻”行為,往往是為他人作了嫁衣,自己蒙受了股價沖高回落后帶來的損失,卻使得股價被大幅拉升前買入的大戶成為真正的受益者。統計數據顯示,新股上市10個交易日后超過六成會虧損。以創業板為例,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上市首日個人投資者買入金額占比高達95.06%,其中10萬元以下個人投資者買入金額占比為22.77%,100萬元以下個人投資者買入金額占比為62.48%。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創業板、中小板首日買入的個人投資者10個交易日后虧損比例分別為64.25%和57.18%,其中創業板、中小板10萬元以下個人投資者虧損比例分別為64.62%和57.49%,創業板、中小板100萬元以下個人投資者虧損比例分別為63.63%和56.45%。
(南方財富網SOUTHMONE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