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有沒有風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知的四原則
2016-08-09 10:48 來源:融360
銀行理財產品有沒有風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知的四原則
一、看清產品是銀行自營的還是代銷的
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很多人有類似的想法,就是只要是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靠譜,風險就不會太大。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銀行除了自營的產品,還會幫別人賣產品。我們經常聽說的“飛單”事件,就是銀行員工為了賺取差價,私自向顧客出售非銀行自營的,而是第三方機構,比如信托、保險、基金等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風險要比銀行自營的大得多。而且一旦出問題,銀行往往會認為這是員工個人行為,不承擔相關責任,投資人也只能欲哭無淚。
所以在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銀行自營的。那么如何辨別買的理財產品是不是銀行自營的呢?這里小編教大家3招:
第一,凡是銀行自發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只要在中國理財網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如果查詢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
第二,仔細看合同上的發行方是不是銀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銀行名稱,說明是哪家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第三,看看產品收益率是否“靠譜”。“飛單”產品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收益高,一般是正規銀行理財產品的兩三倍,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已經跌破4%。投資人不要盲目追求收益,掉進“飛單”陷阱,以免本金遭受損失。
此外,不要輕信銀行經理的“花言巧語”,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要因為是銀行銷售的產品就掉以輕心,自己的投資自己要多留一份心。
二、要選擇非結構性的
如果追求穩健、固定的收益率,除了買銀行自營的產品外,最好還要選擇非結構性的產品。
結構性和非結構性,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風險的程度卻相差甚遠。區分結構性與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很簡單,主要看其投資方向和投資標的。
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向為債券回購、存款、國債、金融債、央行票據等,這類理財產品風險比較低。
而結構性的理財產品往往和黃金、石油、股票、外匯、信貸等等掛鉤,產品名稱帶有此類字眼的投資人要格外注意。此外這類產品會有兩個預期收益率,分別是最高預期收益率和預期最低收益率,如果在產品說明書上,收益率是一個范圍,比如預期最低收益率為0.5%,預期最高收益率為8%,那么基本可以判斷為結構性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雖然都有一個較高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收益波動卻很大,而且不確定,到期時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南方財富網微信號:south-money